日前,由陈杨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态调控”青年科学家项目“稀土离子4f电子上转换发光的人工微结构调控”成功立项,国拨经费500万元,主要参与单位是厦门大学的吴艺明教授。该项目计划分五年时间,通过高Purcell因子超表面微腔结构的设计制备,以及与稀土上转换发光颗粒的选择性耦合,解决稀土上转换发光发光布居时间长、辐射跃迁几率低、有效激发波长频段少、光场调控能力弱等难题,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表面微腔上转换发光器件设计、制备及应用体系,推动稀土上转换发光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促进光学芯片、先进显示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据了解,“物态调控”青年科学家项目的申请竞争非常激烈,同批的自主率仅为18%。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lett.4c02402】01 导读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陈杨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合作者在手性纳米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谐振纳米结构中光学手性起源的微观理论,揭示了最大手性的产生机制,为手性纳米结构设计指明方向。研究成果以“Uncovering Maximum Chirality in Resonant Nanostructures”为题于2024年7月23日发表在Nano Letters上。02 研究背景手性(chirality)是物体缺乏镜面对称性的几何属性,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具有化学和生物活性的物质都是手性的,如氨基酸、DNA和葡萄糖等。手性分子在与圆偏振光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手性光学特性,在药物开发、疾病诊断、非对称光化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然而,由于天然手性分子的螺旋节距比圆偏振光波长小得多,因此它们的手性响应非常弱,难以被检测或利用。人工手性纳米结构在谐振激发下可以产生天然手性分子无法实现的巨大手性响应,现有工作在空间维度和动量维度均对此有一定的研究,并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手性纳米
Nature Materials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