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教授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 人”2023年亚太区榜单
2023 年 11 月 2 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Asia Pacific,TR35 Asia Pacific)新一轮榜单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微纳光学器件与系统研究组陈杨特任教授因“在纳米尺度上研究了光与物质的手性相互作用并加以增强和调制,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而获得该奖项。
手性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作为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手性光学在药物开发、疾病诊断、光电子器件、量子光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手性光学领域存在一个关键的瓶颈问题:天然材料的手性光学响应极为微弱,因此很难被检测或利用。为了克服这一挑战,陈杨教授将前沿理论、新兴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在微纳尺度上寻求对光学手性的增强和灵活调制并取得了以下的成果:首先,他基于真三维手性光学超表面在220nm的超薄纳米结构薄膜上首次实现了手性连续域束缚态这一奇异光学态,并同时得到了接近最大的手性(CD=0.92)和极高的品质因子(Q=2993),为自旋量子发射器、手性光源和探测器等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其次,他在一个紧凑的发光器件中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圆偏振、大方向性和可调的发射角,为便携式、集成式和多功能光源铺平了道路;而他首次展示的谷光子的高保真、长距离和单向传输的特性有助于保持摩尔定律的生命力,并对谷电子器件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此外,陈杨教授还已经完成了弱手性对映体诱导下的强耦合用于高灵敏度手性检测的演示,其得到的手性信号比传统方法增强了三个数量级,极大的促进了便携式手性检测器的发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1999年起,每年从世界范围遴选出有望对未来世界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35岁以下的青年创新领军人才,涵盖生命科学、先进材料、能源环境、信息技术等领域,为高潜质青年人才提供更有利于催生原始创新、前沿创新、关键技术创新的平台。2010年,首次举行区域性评选;2017年,首次发布中国区榜单;2021年,亚太地区评选首次落地中国。
【Link: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网页】